燕山文学 - 言情小说 - 庶妻在线阅读 - 分卷阅读245

分卷阅读245

    让她靠在自己身上,抬手替她揉按着肩膀,“今天郭子胜问我,能不能让郭忻也来咱们族学听讲,我答应了。这段时间,我可能要多忙一忙族学上的事,吉祥楼和青山楼的账目,你帮我管一阵子,有什么事,你全权拿主意,你会不会觉得辛苦?”

柔儿摇摇头,“有掌事们看顾,也不需我亲自去料理什么,算算账指挥指挥人,哪里就辛苦了?不过这么大的生意交给我打理,您信得过,不怕我弄砸了?”

赵晋低笑:“怎么会?陈掌柜在浙州名头这么响,料理两个小铺子算什么难事?回头赚了钱,给您算分红,不能白让您辛苦。”

柔儿也笑起来,抬手环住他脖子,“你放心,我会加倍仔细的,作育子弟们是一族大事,您办族学,我自然全力支持您。”

“真乖。”他凑过来,啄了啄她的唇。

柔儿心不在焉地盘算着,她熟悉织绣行情,那就先从吉祥楼入手。两家都是颇有年头的铺子,管事们都是做熟了的,平时诸般杂事应该用不着她cao心。趁着这次机会,她也能跟管事们学一学怎么经营。

——

夜深了,柔儿还在理账,赵晋从外回来,挥退屋里服侍的人,立在稍减外凝望着灯下的侧影。

有时他会想起自己曾经那纸醉金迷的日子,想起自己忍辱负重蛰伏的那十年。如果那时她一直在他身边,他的日子会不会更好过一点?

如果早一点相识,那十年会不会更有意义一点?

如果一开始他就善待她,如果他从初时就爱上她…心里空的那块,是不是会被填满得,早一点?

第128章

金凤的婚事终究没能在次年落地。

魏书生祖父过世后,父亲身体也大不如前,魏书生留在乡里不敢轻易离开,怕一走便是永别。没能见到祖父的最后一面,在他心底一直留有遗憾。

分开三个月后,他写信来,言辞恳切地向金凤致歉。

金凤坐在昏黄的灯下给他写回信。

提起笔,顿了好久才落下两个字,——“魏冲。”

这是她第一次把心上人的名字写在纸上。沉甸甸的,需要一笔一画珍而重之地写工整。

她说,她不着急,希望他安心照顾好家里,她会等着他。未来的日子还长,他会有许多机会陪着她。

日子来到第二个年头,金凤不着急,柔儿却坐不住了。金凤二十五了,这是个很可怕的年纪。正常人家的闺女,这个年岁多数已成婚十载儿女成双。可金凤还在等,等一段不知能否有结果的感情。为一个虚无缥缈的承诺,对着几块买不了两盒胭脂的铜钱,押上了自己全部的幸福。值得吗?

柔儿不敢去问金凤,只能悄悄跟赵晋抱怨,“那魏公子看起来是个稳重踏实的人,怎想到他会如此,金凤这般白白的等,再折腾几年,年岁更大了,……梅蕊都快生产了,她还是孤身一个人,有什么委屈都没处说。您能不能借我个人,派去江南魏公子的老家看看?若当真是家里的原因走不开也还罢了,我担心他是蒙骗金凤……”

柔儿也知道自己这是小人之心,可她在意金凤,决不允许有人伤害她。赵晋爽快地答应下来,这对他不是什么难事。

对方家在何处很容易就打听出来,派了个眼生的伙计走了一趟,回来跟柔儿禀告,情形和魏书生信里说的差不多。“魏家这是屋漏偏逢连夜雨,魏老爷子才去,魏大叔就病倒了,魏冲他们几兄弟倒心齐,个个儿守在父亲身边,寻医问药,各种想法赚钱,给父亲抓药吃……”

柔儿想了想,命杏枝去库里取了几盒参,又支了两张银票,托书局掌柜以对方名义给魏书生寄过去。——她想得很周到,魏书生是个读书人,自然心高气傲,他固然能弯下腰出去努力挣钱,却绝不愿在心上人面前露出窘态,所以这笔钱只能是书局掌柜给的,绝不能跟金凤或是金凤身边的人有任何关系。

没多久,书局掌柜娘子来给柔儿回话,“参收了,说父亲的病症正急需这药,就不假意推却了,以后再想法子报恩。钱却是万万不能收的,他说,他们兄弟三个有手有脚,不能白白拿人家的钱。”

晚上柔儿和赵晋在帐中说起魏冲,“金凤没看错,魏书生是有骨气重情义的人。”

赵晋闭眼环住她,笑道:“这下你可放心了吧,别再整晚整晚为着旁人的事长吁短叹,也抽空悄悄我,慰劳慰劳我这个可怜虫。”

柔儿笑着翻身坐起来打量他,“您怎么了?族学的事不顺利吗?族里那些婶娘们又说您啦?”

赵晋苦笑,抬手揉揉眉心,“一时半会儿怎么接受得了,这几日可憋死我了,婶子们去祠堂去书院堵不着我,都开始派人去明月楼下放风等着抓我呢。”

柔儿笑道:“没想到咱们赵大官人也有这么一天。不过,您做的是几百年来没人敢做的事,一时不被理解也很正常。您千万挺住,别被婶子们吓怕了,这是惠及后代们的好事,我支持您。”

赵晋点点头,叹了声,“难得赵太太您,cao心别人的事的空隙还能理一理我。”

柔儿笑着捏住他脸颊,半伏在他身上,“那是自然,别人再重要,也不能忘了咱们家大官人啊。明儿我把婶子们喊过来聚聚,帮您劝劝她们吧?她们总不好不给我脸,待我还是很客气的。”

赵晋闭着眼哼笑一声,“是了,赵太太颇有手腕,早收服了这些人心……好啦,睡吧,过来,让我抱着你……”

——

过了几日,赵氏族中的女眷皆受邀来到赵宅参宴。一见着柔儿,大家的七嘴八舌地跟她告状,“女孩子家在家绣绣花就好啦,干什么还得出去读书?本朝几百年来就没见哪个书院还收女学生的。赵大爷原先没办女学时,姑娘们在家乖巧听话,哪敢跟爹娘犟嘴,现在好了,给那女先生一哄,一个个都来跟爹娘叫板,不准她出去读书就闹绝食,胆大包天顶撞她爹说她爹顽固不化,这么下去,谁敢娶她?”

“就是,办族学本是件儿大好事,听说咱们赵家办族学,请的都是各地有名的先生夫子,多少人羡慕咱,从来没哪个书院有这个实力,可怎么赵官人非想不开,要收什么女学生了?男男女女见天儿在一块,能传出什么好话来?别说表兄弟表姊妹说不清楚,更有那托关系在咱们族学来读书的少年人,不怕他们败坏了咱们赵氏闺女的清名?这事儿我不答应,绝不能答应!”

大伙儿你一言我一语的讨伐赵晋,怪他多事,怪他把家里乖巧的姑娘们带坏了。柔儿含笑听着,让婶娘们尽情地诉苦,等她们说的差不多了,再说不出什么新意来她才笑着接过话头。

“我知道婶子们的担心,我也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