燕山文学 - 高辣小说 - 世界快乐日在线阅读 - 分卷阅读30

分卷阅读30

    ,傻气又可爱。

整个脑袋都埋进去了,郑瞿徽没见过她这一面,不觉失笑。

“不闷吗?”他问,言语里塞满了浑然不觉的宠。

将毯子掀开,露出潮红满面的小脸,软糯的小嘴微微张开,小口小口换着气。

隐约露出一截粉嫩舌尖。

当然是闷的。

胸口起伏,蒋楚才找回了呼吸,眼看着越凑越近的清冽俊脸,又觉得氧气被抽光了似的,稀薄困难。

郑瞿徽轻咬着她的唇,久久不舍。

本想见好就收的,全怪她太诱人,鼻息间萦绕着独特的甜,他没想忍。

经常的,他的自制力在她面前形同虚设,真是越活越回去。

“你先睡,弄好了叫你。”

男人的音色轻柔得不像话,好似冷夜里最醇的那口酒。

她也骄纵,轻易馋上,时常贪杯还不忌口。

难不成想再闹一次笑话吗。

蒋楚不想。

冰凉的手背贴着脸颊,待潮热退去,待神思清明,她能理智地审视自己在做什么。

也更清楚知道自己的要或不要。

-

好奇

他们的rou欲关系从事后烟升华成了事后面,或多或少冗杂了几分生活气。

和谐古怪。

凌晨一点三十分,往常这个时间,蒋楚或者在工作,在护肤,在睡觉。

唯一绝不可能进食。

这会儿坐在餐桌前,面前放着一碗香腾腾的牛rou面,肚子不争气地咕咕叫。

又一次被现实打了脸。

爽口的汤头,筋道的面条,卤到正正好的牛rou块,配上一撮嫩绿的香菜苗。

确实赏心悦目。

蒋楚是尝过味道的,记忆复苏,味觉神经牵动着舌苔底部的肌rou记忆,她暗自吞着口水,那句“饿了”并不是推脱。

撇开浮于表面的油,一口清汤落胃,通体都服帖了。

她素来胃口小,手工面只放了两口的量,大约是怕她不好消化,连牛rou都改过刀了,更易入口。

其实他心细如尘,至少比她细致,单说厨艺这一项蒋楚就望尘莫及。

采买,备菜,料理,任何一道工序都足以令她崩溃。

蒋楚又好奇了,他也是养尊处优长大的,衣食住行样样妥当,是打哪儿学来这一身好手艺。

很久以后,蒋楚再想起这一夜。

他们隔着小餐桌,默默无声地吃着各自碗里的面,仍觉得心脏沉甸甸地满。

而此时的蒋楚并没有发觉,她已将全部的好奇心悉数耗费在那个人身上。

或许从一开始,在郑家花园初见他时,在她伸出手指戳中他嘴角的淤青时。

这场博弈早已注定了结局。

筷子卷着面条一圈一圈地绕,到底了也不见停,没一会儿就面比汤多。

她心思飘远了,丝毫不觉,只是机械地维持这一动作。

“啪”一声脆响,开小差的人就挨了打。

“呀!你干嘛。”很痛哎。

被绞断了思路不说,看着绯红一片的手背,气鼓鼓地质问。

郑瞿徽拔了她的筷子,又将她的那碗面挪到跟前,把自己碗里的面分了大半过去,又把那里面的牛rou块挑了出来放到自己碗里。

蒋楚傻眼,不带这么惩罚的:“我……你……面……”

本来就没剩几口汤了,他再一加码,这面还能吃吗。

郑瞿徽淡淡瞟了她一眼,蒋楚自觉噤声。

一招转手,两碗面互调了位置,汤多面少的那碗被挪到了她面前,去筋的牛rou粒堆在一侧,连她不爱吃的半颗卤蛋都被换走了。

“好好吃饭。”他沉声道,多了些管束的意味。

随后夹起一筷子面条,毫不含糊送进嘴里,吃的很香。

蒋楚看着他,然后埋头盯着自己那碗,轻轻“嗯”了一声。

这回是真听话了。

郑瞿徽吃完了,身体往椅背一靠,很少见地打了个饱嗝。

他没控制好量,嚷嚷了一晚上肚子饿的人实则虚张声势,他是吃了晚饭的,这一餐宵夜吃得堪比正餐,确实撑着了。

习惯性伸手去摸放在餐桌旁的烟盒,正对上她抬眸的那一眼,然后,抓烟盒的手偏了角度,拿起一旁空水杯装模作样地举起放下。

奇奇怪怪。

蒋楚低头喝着汤,碗里还留着小半碗面条,牛rou倒是吃光了。

按着她的食量,确是给足了面子。

气氛变得有些紧绷,沉默里多了个无所事事的人。

金属火机的帽壳被打开,合上,又打开,发出短促而干脆的摩擦声,带着可分辨的规律性。

他把玩着,眸光空泛,像是落在打火机上,又像是穿透了机身落在别处,若有所思。

蒋楚吃完了,跨国半个桌子去抽纸巾,动作幅度唤醒了沉思的人。

郑瞿徽看着她的碗,问:“吃饱了?”

蒋楚点头:“饱。”

然后又陷入了无声的静。

仿佛能听见彼此的呼吸节奏,壁钟的走字和脉搏的跳动前后追逐,各自心事,都沉淀在不知该从何说起的缝隙里。

“蒋楚。”是他先开口。

“嗯?”说是放空,话却接得很及时。

咯哒一声,打火机跌落在桌面,郑瞿徽终于松了手。

突然问起:“这房子小了?”

蒋楚实话实说:“一个人住还凑合。”

这屋子里的家居摆设,格局空间,都是按照单人份来置办的。

郑瞿徽不否认,他抬起头,望着阳台的方向。

“杨叔杨婶就住在前面那幢,一楼。”

他说得含蓄,蒋楚还是懂了。

///

郑瞿徽口中的杨叔杨婶,是他一个已故战友的父母,也是王雪佳的前任公婆。

没错,王雪佳就是蒋楚的当事人,郑瞿徽名义上的前妻。

这关系听着乱得很,仔细一捋倒也不难理解。

那位已故战友名叫杨邦国,单单听这名字就是冲着保家卫国去的。

进队那年郑瞿徽22岁,杨邦国23岁,编号一前一后。

潜水,徒步,野外生存,伪装潜伏,他们总能分在一组,久而久之,是能把命托给对方的交情。

部队里不靠家底,全凭一身能耐。

郑瞿徽没透露自己的家世,他不愿提郑家,也不肯沾高家的光,从头到尾瞒。

反倒是杨邦国,一五一十全兜了个干净。

杨家是普通本分人家,住的是爷爷辈留下来的农村自建房,杨父是机修厂的工人,早年间工伤跛了一只脚,杨母是传统家庭主妇,在镇上的家庭织布作坊里打零工贴补家用。

杨邦国是家中独子,哪怕父母没提起,他也心知自己该肩负起什么。

大学毕业后正好赶上部队招兵的机会,二话不说就报了名。

这一去且得有些年头,临出发